第1003章 移席-《秦吏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过去的韩国很好,起码贵族过得很好,百姓虽然要应付赋税和秦军频繁的骚扰,也不赖,那是养育了张良的时代。

    但再也回不去了。

    张良流亡的那些年,韩地失去了自由,却获得了安定,尽管要面对苛政,但起码比现在的混乱强。

    而颍川沦为秦楚战场的事实,也告诉张良一个真理:小国必须死!

    “韩国,不可能再复辟了。”

    他抬起头道:“就像郑不可复辟,晋侯不能重新掌权一样。”

    黑夫道:“所以你以韩降秦,是认为以后颍川会变得比现在更好?”

    张良起身作揖:“这便看摄政了,是愿意和秦始皇帝一样,短暂兼并颍川,还是永远凝之。”

    黑夫点头:“兼并易能也,唯坚凝之难焉……昔日齐能并宋,而不能凝也,故魏夺之;燕能并齐,而不能凝也,故田单夺之;韩之上地,方数百里,完全富足而趋赵,赵不能凝也,故秦夺之,这是荀子的话。”

    张良接道:“然,秦虽看似一统天下,但实则却只是兼并六国,而非凝之,于是不过十余年,秦始皇帝逝世,而天下尽反!”

    黑夫叹息:“这是秦始皇帝和满朝智士花了十余年,都没解决的难题。”

    “你以为,韩地当如何凝之?”

    张良对此,是深思熟虑过的,想了想后道:“想要使一地永凝,光靠兵卒镇压可不行,无非从两方入手。”

    “一是民。”

    “民关心的是何事?衣食、田土而已。”

    “韩地承乱世之弊,诸侯并起,秦楚相争,民失作业,而大饥馑,一些地方,凡米石五千,人相食,死者近半,我虽为假王,但却不能具醇驷,而将尉或乘牛车,实在是太过凋敝了。”

    他对祖国投入的感情太深了,对这片土地,也太过了解。

    “摄政可以粮三十万石入颍川,周济韩人,解颍川燃眉之急,民自感念。”

    “再者,韩之山民闭塞而少闻,甚至有不知夏公,还以为至今秦皇帝尤在者。务必让官吏多多宣扬,将夏公与秦始皇帝区分开。如此,泽德归于夏公,怨归于秦始皇、胡亥,项氏,还有张良,如此则韩民可稍安也。”

    “而后,可推行黄老休养之术,因俗简礼、休养生息、宽刑简政、轻徭薄赋,鼓励商贾。如此便能安抚百姓,休养生息,让颍川渐渐恢复生机。”

    黑夫听得很认真,对卫士道:“移席,近三步之内!”

    张良移席后,离黑夫更近了,他彬彬有礼,不视其面,继续侃侃而谈道:“二是士。”

    “士关心的是何事?仕途、宗族而已。”

    “韩士之所以叛秦,除了像张良这样的人思念韩国外,更主要的,是彼辈在秦政之下,几无上升渠道,一旦仕途被堵死,宗族也没了出路,自然愤愤不平。”

    “摄政可下求贤诏,从颍川选取有治郡才能的贤士大夫子弟,使之协助秦吏治理县乡,此外,秦法不可原封不动推行于地方,而应稍加损益,否则就像秦始皇帝时一般,好的方面无法推行,恶的地方却被放大。”

    秦在关东没有足够的官吏,推行严密合缝的一整套制度,于是这制度便变了味道,对贵族难以约束,只变成虐小民的苛政。

    “故,也许秦在关中能实现法治,但在颍川,在关东,只能礼法参半,兼用黄老休养之术。”

    黑夫对张良的建言,倒是十分认可。

    两个意识形态的不同的国家结合,不管是暴力兼并,还是和平统一,都会在制度、意识形态、经济、文化上,产生剧烈冲突,秦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,关东人却可能宁死不肯接受。

    简单的书同文,一道政令,是无法改变人心的,需要多少代人的教化,才能消弭沟壑啊。

    正是缘于这一点,黑夫过去也是从不同阶层入手,礼法皆用,因地制宜,鼓励商贾,将遥远的胶东,与秦,或者说,与他自己凝为一体。

    虽说那些办法推而广之,可用于关东,但治理一郡,与治理天下,难度差了何止十倍!

    “你的看法,倒是与朝中诸卿类似。”

    张苍也曾对黑夫说过:“凝士以礼,凝民以政;礼修而士服,政平而民安。士服民安,夫是之谓大凝。以守则固,以征则强,令行禁止,王者之事毕矣。”

    陆贾提倡以儒家脉脉温情之礼来改造生硬的秦律法令。

    萧何、陈平更是半路出身的黄老门徒,陈平甚至写信给黑夫推荐过胶西的黄老大家盖公。

    这是经历过时代阵痛,吸取秦始皇帝时教训的优秀人才们,达成的共识!

    也就是说,在治国方面,张良,并非不可或缺!
    第(2/3)页